目前分類:【公民系列論壇。有話踹共#2—大擂台】犀利人妻:南洋姐妹花-《姐妹賣冬瓜》放映暨座談 (4)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文/Yihung Liu

這部紀錄片讓我非常佩服。佩服的是,南洋姊妹們不只學習華語或台語,並且用力地去理解以華語書寫的法令條文制度。學習語言並非易事,學習一個語言(即,一個國家、一個社會、一個文化……)的法條,更是難上加難。我很討厭看法令條文,總覺得拗口且不知道在講殺小(會否是故意讓人看不懂然後就會放棄反抗啊?)。但法令條文多麼重要啊--是那麼多的繁瑣的刁難的法令條文使人沒有辦法舒服地活在一塊特定的土地上。

而公民身分、那小小一張的護貝了的長方卡片,也是隨著法令條文而來。的確是看了記錄片之後,我才意識到⋯⋯「拿出證件」這個動作,其實等同於將我納括在法令條文中;這個納括,指涉的是某些人被排除。「押證件」對我來說不是難事,甚至有些天經地義,反正幾個小時過後我會(而且「能」)換回來,可是對新移民來說,並非如此啊。然而,拿到證件後(八年十年或以上過去了),卻可能仍然無法舒服地活在這塊土地上,怎能不讓人困惑:「我要證件幹嘛?」如果證件沒辦法保障我的公民身分,要證件幹嘛?法條制度、社會歧視至此,我們怎能怪罪那些沒有證件的黑戶、那些逃跑的「新娘」?

看完記錄片,確實是想起立鼓掌的。這的確是一部讓人情感隨之起舞的片子,不只是感動,多的是佩服。


公民實踐小組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文章摘自破報 復刊639期

http://www.pots.tw/node/6897

文/劉美妤

 

 

每個人都有權力追求更好的生活。走出南洋台灣姊妹會北部辦公室時,我心裡湧起這麼一陣感嘆,又對如此認真做政策倡議、追求物質生活以外更多生命價值 的她們由衷敬佩。台灣主流社會對所謂「外籍新娘」(即使來台十年了還被稱為新娘!)的東南亞婚姻移民一直有著來台灣淘金、甘於買辦婚姻的刻板印象,因而持續遭受歧視。說真的即使是本國人的婚姻間也充斥著利益交換考量,而這群生在貧窮國家的女子為了報父母養育之恩而離鄉來台結婚、工作,需要多大的勇氣和決心 可想而知。南洋台灣姊妹會自2003年成立以來不斷致力於移民法的修正,改善婚姻移民與移工的處境,而她們耗時兩年製作的這支紀錄片《姊妹,賣冬瓜!》正 是自2007年抗議移民署的成立以來的抗爭總紀錄,姊妹會自力製作的這支影片雖然專業度不足,勇敢的姿態卻令我在看片過程中數度落淚。

南洋台灣姊妹會源起自1995年7月31日由高雄美濃愛鄉協進會所創設的「外籍新娘識字班」,而其北部辦公室的成立來自永和社區大學的外籍新娘中文 識字班。姊妹們不只學習中文,更在課堂上得到了站出來為更多姊妹爭取權益的力量。2003年成立後,持續舉辦活動、座談,除了給姐妹們支援,也努力與台灣社會溝通,讓台灣民眾更理解這群來自不同國家的女性。2005年她們與世新社發所副教授夏曉鵑合力出版了《不要叫我外籍新娘》一書,去年更曾自組南洋姊妹劇團,與長期從事民眾劇場的差事劇團合作工作坊,呈現了《飄洋的夢想》和《雨中的風箏》兩齣劇場演出(詳見破報復刊590期:《離家十五年後的第一場戲- 南洋姐妹劇團《飄洋的夢想》與《雨中的風箏》》)。姊妹會分幾個委員會運作,在人力一直不足的情況下,她們透過不同層面的活動,一點一滴改變著新移民姊妹 的處境。

讓更多姊妹站出來

這支紀錄片當然不是在談擺攤賣冬瓜的小販故事,「賣冬瓜」為泰文「不要怕」之音譯。「目的是希望能鼓舞更多新移民姊妹參與、出來講話。」南洋台灣姊妹會北部辦公室主任吳佳臻說,「因為過去紀錄新移民的影像大多還是擺在每個人的生活處境或者困境,而今年女性影展有個紀錄片,是講南部有個姊妹叫麥玉珍成立協會(《女人的力量》),我們在著手製作紀錄片的時候看到麥玉珍的片子,它就是紀錄這個姊妹如何從自己出發來幫助其他姊妹。但新移民的議題不是光靠個別的新移民努力,我們強調的是透過新移民站出來和台灣人集體的合作讓台灣政府聽到,讓社會改變、讓政策改變。

公民實踐小組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 2010-12-02 中央社

 南洋台灣姐妹會自製的紀錄片「姐妹,賣冬瓜」,真實呈現新移民姐妹在台灣奮鬥的過程和展現的力量。提供技術指導的導演侯孝賢今天說,為這部紀錄片打90分。

 南洋台灣姐妹會上午舉辦「姐妹,賣冬瓜」自製紀錄片記者會,侯孝賢到場聲援。「賣冬瓜」取自泰文「不要怕」的諧音,南洋台灣姐妹會成員和侯孝賢當場舉行破瓜儀式,象徵將害怕去除,鼓勵新移民姐妹站出來,並宣告紀錄片巡迴暨座談會開跑。


 南洋台灣姐妹會理事長舒潘瑤表示,之前工作時,有些老闆因新移民姐妹只有居留證而不願僱用,讓她心生感觸,因此促成拍攝紀錄片的構想。

 舒潘瑤說,以前針對新移民姐妹的影片都沒有聽到她們的需求和心聲,這次的紀錄片記錄姐妹在台灣學習奮鬥的過程和成長,除讓大家更認識她們,也透過影片讓大家知道她們除有站起來的力量,還能幫助更多弱勢姐妹。她也笑說,紀錄片反應若是很好,還想繼續拍下去。

 南洋台灣姐妹會執行秘書邱雅青除了是影片其中1名女主角,還身兼剪接、拍攝等工作。她說,當初聽說侯導團隊要來指導時很開心,還蒐集很多資料,沒想到侯導卻說,「你們的眼睛和我看到的不一樣」,所以要她們全部自己來,只請導演工作室人員給予技術指導。

 邱雅青說,在摸索過程中遇到很多困難,曾經電腦燒掉,重剪1次又1次,紀錄片的完成讓她從中學習很多。她說,新移民姐妹因語言和文化隔閡在融入台灣過程中非常辛苦,這次主動參與紀錄片製作,影片中講述許多姐妹真實故事,就是希望能呈現新移民的力量。

公民實踐小組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誰還在叫「外籍新娘」?

「姊妹,賣冬瓜」紀錄片進入移民人權運動的時光機 
文:周憶如/南洋台灣姊妹會理事、公共教育與宣傳委員會召委                                                     


你可能不太熟悉的「新移民主題」
目前台灣有關新移民主題的紀錄片,多為紀錄或報導自70至90年初期自大陸地區、印尼、越南、泰國、等東南亞國家遠嫁來台的女性,如何透過婚姻仲介與台灣 男子認識、跨國聯姻的過程,以及嫁來台灣後的的生活、遇到的困難等等,如詳實紀錄台越跨國仲介婚姻完整過程的《黑仔娶老婆》、描述患有腦性麻痺的生命鬥士 黃乃輝與柬埔寨籍妻子相處過程的《我的強娜威》,以及金馬獎得獎影片《娘惹的滋味》等較人熟知的紀錄片。另一種紀錄片則著重於新移民女性權益及生活困境, 例如公視《幸福的地圖》及南洋台灣姊妹會《飄洋過海的家》。上述紀錄片都對於台灣社會中的新移民處境,進行了觀察記錄與說明,提供不同角度的新移民現象及 觀點。對於觀眾來說,「新移民」不再是一群可能知道,但不熟悉的「外籍新娘」,而是與自身生活網絡早有連結的鄰居、親友,紀錄片也讓「新移民」女性本身、 老公、婆婆、公公、孩子等家庭成員有機會表述自己親身經歷的過程及心情,新移民對觀眾而言有了另類的風貌,不再只有媒體刻意同情或污名化造成的刻版印象。

公民實踐小組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